苏轼修苏堤
      遥想千年前苏轼修堤的壮举,不由令人感慨。那时西湖湖泥淤塞,葑草芜蔓,传说苏轼决心疏浚,但曾为湖泥何处堆放做难。他四下想辙,一日突然听到柳林深处传来一阵渔歌声:“南山女,北山男,隔岸相望诉情难。天上鹊桥何时落?沿湖要走三十三。”苏轼听罢,心中一乐,对!天上可架“鹊桥”,湖上难道不能修长堤?这样既解决了湖上葑草淤泥的堆放场所,又方便了南北两岸交通,妙哉啊!
     试想如果当年杭州的主官不是苏轼而是其他什么人,假若那人身在其位而不谋其政,任西湖淤塞爱怎么着就怎么着,那今天西湖是什么模样还说不定呢?
      看来一个人的英名,并不在于他的学问高低,也不在于他停留的时间长短,更不在于他的官职大小,其实只要他有高风亮节之操,存为民谋利之心,做利民福祉之事,必将功盖千古,万民传颂。
     历史可不是一块可以任意涂鸦的画布,为官者是谋福还是造祸,还是啥也没干出来,历史都将忠实地记录。记录论功是政绩,论人则是官品,政绩与官品怎么样,最有发言权的不是为官者自己怎么说,而是老百姓心中有杆秤。干年的西湖和苏堤已经印证了这个结论。
当年的苏轼,才华横溢,屡次上书谏事,却多次遭贬谪,若非经历之人,具有天生豁达脱俗的秉性,谁能有如此惊天动地的作为?他让苏堤春晓千年颂,让六桥烟柳添妩媚,让曲院风荷酒香飘,让柳浪闻莺游人醉。怪不得林语堂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啊,真是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