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象形字,是形声字。
“塘”,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普通话读音为táng,最早见于《说文》中,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
“塘”的基本含义为堤岸,堤防,如塘坝、塘堰引申含义为水池,如池塘、荷塘某些地区在室内挖小坑用来生火,如火塘。
古代,“塘”也表示紧急情报,如塘报。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塘
注音
ㄊㄤˊ
释义
堤岸,堤防水池某些地区在室内挖小坑用来生火
结构
左右结构
部首笔画
3笔
字源演变
“塘”,初见于《说文》中,会意字,表示用泥土石块来筑堤岸,“塘”字简体版的楷书从秦朝小篆演变而来。
详细释义
拼音
táng
名词
堤岸
dykedikeembankment
塘岸、塘埝,塘埭
池塘生春草。——谢灵运《登池上楼》
方形水池
poolpond
塘池、泥塘
蝉声集古寺,鸟影度寒塘。——杜甫《和裴迪登新津寺》
小坑
pit
火塘。又特指点播旱地作物的窝子。如:打塘点播、包谷一塘也没有点下去
驿站关卡
a small place under protection
塘报、塘卒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徒郞切,音唐。也。筑土遏水曰塘。《吴越春秋》夫差姑蘇台东,丹湖万顷,内有金银塘。
又《钱塘志》曹华信立防海塘,募致土石一斛与钱一千,来者如云。乃曰:不复需土。皆弃而去。塘成,因名钱塘。
又瞿塘,在夔州东。《方舆胜览》瞿塘,古西陵峡,乃三峡之门。《杜甫诗》众水会培万,瞿塘第一门。通作唐。
说文解字
隄也。从土唐声。徒郎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