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高温、高湿、风力小、气压低是梅雨季节的天气特点 。梅雨,指由冷热空气交锋而成之锋面雨,在每年春夏交际时于中国大陆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东部、江淮地区、等地形成的持续天阴有雨的自然气候现象。
由于梅雨发生的时段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并且由于长期下雨,导致衣物、食品等容易发霉,因此梅雨又有一个别名:“霉雨”。不过,世界上其他与上述地区同纬度的地区没有梅雨,华南、华北地区虽同样位于梅雨锋面带,却没有明显的梅雨现象。
为什么梅雨时风力小
每年春末夏初期间,我国江淮流域一带都要出现持续一个月时间的阴沉多雨、高温高湿天气。梅雨期的主要天气特征是:气温高,湿度大,风速小,降水偏多但不均匀,并常伴有雷暴。在这段时间里,衣服、器具容易受潮发霉,人们称这种天气为“霉雨”,简称为“霉”。又因为这段时间正是江南梅子黄熟的时节,所以又称为“梅雨”或“黄梅雨”。宋代诗人司马光《有约》诗写道::“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溏处处蛙”,生动地描述了黄梅时节江淮一带普降梅雨的情景。
“霉”与“梅”两者含意相同,但现代气象学上通称为梅,而历书上多称为霉。梅雨季节开始之日叫“入梅(霉)”,结束之日叫“出梅(霉)”。历书上入霉与出霉是这样规定的::把芒种后第一个丙日定为入霉把小暑后第一个未日定为出霉。《月令广义》载:芒种后逢丙入梅,小暑后逢未出梅”。所以,入梅一般是在六月六日到六月十五日而出梅因地支有十二个字的缘故,一般是在七月八日到七月十九日。但是,入梅和出梅时间每年不同,梅雨季节也长短不一。历史上,入梅时间最早的出现在五月下旬,最晚的出现在七月初出梅最早在六月中旬,最晚到八月上旬。梅雨季节长达两个月,而短的只有几天,以至“空梅”。
梅雨有典型梅雨和迎梅雨两种,它们主要区别于出现时间的早晚和雨量,雨期的大小及长短。我们通常所说的梅雨是指典型梅雨,它出现于六月上旬入梅,七月上中旬出梅。而迎梅雨是指出现在典型梅雨之前的五月份的雨水,它一般为期半个月左右,雨量较典型梅雨为小。但此时正是江淮一带麦子生长的后期,下雨会使小麦发生赤霉病。
典型梅雨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初夏雨水的主要来源,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六月间,正是江淮流域三麦等夏熟作物收获、水稻栽插和夏播作物播种时期,充沛的雨水对插秧、播种十分有利。但阴雨又影响夏熟作物的收割,打场,如果梅雨时间过长,甚至出现暴雨,不仅会出现“烂麦场”,还会形成江淮流域的洪涝。而雨量过少,甚至“空梅”(干黄梅),则易发生干旱。
长期以来,广大农民在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不少预测黄梅季节的早晚和雨量多少的经验,并以农谚的形式留传下来,以此为依据进行排涝抗旱的准备。如“春暖早黄梅,春寒晚黄梅”,说明春季温度与黄梅雨来得早晚的关系。又如“二一九欠东风,黄梅无大雨”、“发尽桃花水,必有旱黄梅”,说明了寒冬“二九”缺少东风和春季桃花开放时雨水多,黄梅雨就少的一般规律。而当黄梅一开始就下雨时,农谚又有“雨打黄梅头,堤岸变成沟”的说法,意思是梅季一到就下雨,下雨的日子长,雨水多,连堤岸也变成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