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交替分别在一天当中的子时(23点-1点)和午时(11点-13点),一年中的冬至和夏至,其中子时和冬至分别是由阴转阳。

午时和夏至则是由阳转阴,因为这些时间段的阴阳交替过渡不是很缓和,所以在此时间段都应适当睡眠以使人体与自然相应而得到平稳。

计算方法:

中国人计时的方法,在唐朝有一个较大的改变,唐朝以后将十二时辰又分为初、正两个部分,之前热播《长安十二时辰》,就常听到X初、X正的报时,这种方法在唐朝之前是没有的。

谓刻,是一种细分的更精确的计时单位,“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把一刻定为约等于现在的14分24秒(15分钟):“漏以铜壶盛水,刻节,昼夜百刻。”——《说文》

也就是说,午初三刻大约就是现在的上午11点45分,午正三刻则是中午12点45分。

阴阳交替是什么意思

道家:阴阳交替,天地中元阴阳交替古人认为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经常不断地运动和相互作用。这种运动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

阴阳交替是什么意思

在我们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每月有两个节气,第一个节气为节,第二个节气为气。一年十二个月对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十二地支。

夏历子月为十一月,包含两个节气大雪和冬至,大雪为节,冬至为气,子月对应的是复卦。

复卦卦象上,外卦为坤卦,内卦为震卦,震为雷、为动坤为地、为顺,动则顺,顺其自然。

初爻为阳爻,上面五根阴爻,说明这个时候阴气较盛,阳气已经开始萌动,尽管外面天寒地冻,但是地下的泉水是温的,阳气开始向外散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