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说文解字》:“糉(粽),芦叶裹米也。”

当时人们裹粽子采用芦苇叶为主。到了西晋,《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即改以菰叶。

实际上随着各地移风易俗,不同地方可能采用不同叶子裹粽,如箬叶、芭蕉叶、柊叶、荷叶等,可谓“铁打的糯米,流水的绿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