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互通,但方言较多。

战国各地方言相差比较大。题主如有兴趣可以看看西汉扬雄的《方言》,里面有各国方言词汇的介绍。

楚国通行楚语应与中原诸国方言差异最大。《左传》中有"悬门不发,楚言而出"一句,可知中原人无法听懂楚语。不过楚国贵族和士人都会学习雅言。在一般的外交场合,列国外事人员可用雅言直接沟通,无需经过翻译。

而如果是当时的华夏人与义渠、东胡、扬越等周边民族交流,那应该是需要翻译的了。

春秋战国语言互通吗

口音不一样,语言是相通的。

首先说,语言与地方方言的概念不同。语言一般指语种、语系等概念,不同的语系或语种是不相通的。古汉语作为一个最基本的语族,内部是相通的。在同一个语族中,存在地域差异和时间差异。汉语按时间差异,分为古汉语和现代汉语按地域差异,可分为不同方言区。方言通常叫“话”,如四川话、闽南话等等。话于话之间,语言结构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发音、词汇等有差别。

春秋战国的各诸侯国都是起源于西周的分封制,所谓“国”,无非是周天子王室成员的封疆,相当于一个个“自治区”而已。那时的“大中国”以炎黄子孙(后来的汉人)为主体,属于同一个语族。其他语族进入大中华,是汉代开始的民族大融合过程,到了这时,其他民族的人开始称华夏民族的语言为“汉语”。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有自己的“话(方言)”,但都是汉语。

再说“文字”。春秋战国时不同诸侯国通行文字有差异,但从文字本身而言,仍然是一个种属。由于当时交际条件限制,各地文字发展出现了各自的特点,而造字法仍然遵循着汉字造字规律。这种造字规律并非人为规定,是汉语发展规律决定的。所以说,“春秋战国时的文字不同”只是字形的差异,表现为同一个字写法不同。

甲骨文之后,出现了金文、籀文,统称“大篆”。秦国使用的文字传承西周,较为“正统”。其他六国文字也属于大篆,因地域差别,字的繁简、笔画、字形等差异很大,即所谓“文字不同”,影响了信息交流。秦统一文字,实际上是汉字自身的规范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