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有这样的记载:

於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於齐营丘。东就国,道宿行迟。逆旅之人曰:“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太公闻之,夜衣而行,犁明至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

太公至国,脩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及周成王少时,管蔡作乱,淮夷畔周,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都营丘。

也就是说:武王已讨平商纣而成为天下的共主,就把师尚父封在齐国营丘。师尚父东去自己的封国,边行边住,速度很慢。客舍中的人私下说他:“我听说时机难得而易失。这位客人睡得这样安逸,恐怕不是去封国就任的吧。”太公听了此言,连夜穿衣上路,黎明就到达齐国。正遇莱侯带兵来攻,想与太公争夺营丘。营丘毗邻莱国。莱人是夷族,趁商纣之乱而周朝刚刚安定,无力平定远方,因此和太公争夺国土。

太公到齐国后,修明政事,顺其风俗,简化礼仪,开放工商之业,发展渔业盐业优势,因而人民多归附齐国,齐成为大国。到周成王年幼即位之时,管蔡叛乱,淮夷也背叛周朝,成王派召康公命令授权太公说:“东至大海,西至黄河,南至穆陵(关),北至无棣,此间五等诸侯,各地官守,如有罪愆,你可以讨伐他们。”齐因此可以征讨各国,因而成为了一个大国。定都营丘。

为什么把姜太公封在营丘

武王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於齐营丘。营丘故城原分为“外城”“内城”“皇城”。皇城,即今古城村,长宽里许,村前立有“古城”村碑,碑文记录着古城的源起、历史和姜太公的事迹,村西北角一段皇城残垣赫然矗立。

姜太公是齐国的缔造者,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阴阳、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作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为“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护佑神灵,至今在中国许多地方尤其是昌乐周边地区还广泛流行着以“太公在此”为符镇邪祛妖保祐平安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