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儒家和儒学的理论归纳,另一方面体现在以仁人志士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实践和精神状态。 刚健的内涵:刚是指有进取精神,不屈服于外力健是指具有持久力。

《易传》对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思想作了概括的经典性的表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刚健而文明,应平天而顺乎人。”“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它把刚健当作一种最重要的品质,同时又要求刚健而中正,即不妄行,不走极端,能够坚持原则,以“中正”的态度来立身行事。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意义

刚健有为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之一,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则,是中国人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

孔子提出刚健有为的思想。他十分重视“刚”的品德。他说:“刚穀木讷近仁”,刚毅指坚定性。他高度肯定临大节而不夺的品质、认为是刚毅的表现,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便是其生动写照。孔子认为,刚和有为是不可分割的。有志有德之人,既要刚毅,又要有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正所谓“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