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可以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东西,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从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休息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
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他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他霍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烛光!
于是,匡衡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
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借着透进来的烛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通过这样刻苦地学习,最终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这句话说明了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刻苦,只要肯刻苦学习,就能够有所成就。人的毅力和志气,会让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前进。 
凿壁偷光成语故事10字
凿壁偷光——家贫而读书刻苦学习
1、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学习的事情。
2、出处:《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3、意思是:“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上打洞)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
凿壁偷光成语故事10字
凿壁偷光是一则成语典故,讲的是西汉的著名学者匡衡,出身农民家庭,生活十分贫困。从小就很渴望读书,可是父母没有能力供他上学,甚至连书本也买不起,但是匡衡勤奋好学,某天晚上,匡衡很希望在睡前读一读书,但家中穷得连灯油也没有,根本没法点灯读书。
正当匡衡发愁时,忽然发现丝丝的光线,正从墙壁的缝隙中透射过来,原来这是邻居的灯光。
匡衡心生一计,便用凿子把那小缝挖大成一个小洞,然后捧着书,倚在墙边,利用那点微弱的光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