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字旁的字形由来和演变过程如下图:
古文字初期鸟、隹是同一个字,春秋时分化为两个字,用鸟代表长尾禽,隹代表短尾禽。鸟后来又引申为能飞的昆虫、地名等。
《说文解字》:“鸟,长尾禽緫名也。象形。鸟之足似匕,从匕。凡鸟之属皆从鸟。”
鸟字旁的由来与演变
由来与演变:
“鸟”,初见于商朝甲骨文中,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都是十分形象的一只鸟的样子。后来陆续在楚系简帛、秦系简牍、说文中发现,“鸟”字简体版的楷书从秦朝小篆演变而来。
“鸟”的字源演变图如下:
鸟的字源演变图1
鸟的字源演变图2
详细释义
拼音
diǎo
名词
人、畜的雄性生殖器
male genitalia
鸟乱、鸟事
另见niǎo
niǎo
名词
飞禽总名
bird
鸟篆、鸟卜
兽奔鸟窜。——宋·苏轼《教战守》
参考资料:[1]
鸟字旁的由来与演变
“鸟”字最早见于甲骨文,象鸟的画像,十分形象,一般有喙、首、身、羽、足之形,体态各异,但一眼就可以识别出是鸟的形状。古文字初期“鸟”、“隹”同字,后来才分化为两个不同的字。
金文延续甲骨文,仍保持象形,象鸟的简笔画,十分容易识别。
小篆虽然仍保留有象形的成分,但更加笔画化,笔画线条婉转。
隶书更加笔画化,线条变得平直。隶书变形较大,误将篆文字形中的尾羽与鸟爪合写成“灬”,导致羽、爪的形象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