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代的郑板桥随师傅学艺。有一次,师徒们在野外散步,走到一座小桥上,他们看到桥下水中飘浮着一具少女的尸体。

老师信口吟诗一首:“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三魂随浪转,六魄泛波涛”,郑板桥听了不以为然,向老师提出疑问说:“您怎么知道落水女子是十六岁?她是被风吹下桥的吗?她的三魂六魄随波打转,你又是如何得知的呢?请老师回答。”老师反问郑板桥说:“依你的看法,这首诗应该如何作?”

郑板桥稍微思考,便把诗改成:“谁家女多娇,何故落小桥?青丝随浪转,粉面泛波涛。”老师听罢,连称郑板桥改诗改得妙。郑板桥为老师改诗这件事,颇耐人寻味。

郑板桥在专心听了老师的诗作之后,经过思考分析,大胆地提出疑,然后精心加以修改润色,使这首诗合情合理,这种求学精神值得提倡。对老师,首先是要尊重,但不是一味盲从。青先是出于蓝然后才能胜于蓝,无师自通的现象毕竟是少数,而如果拘泥于老师说法不向前跨步,学业也就不能进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