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族
印姓出自姬姓。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友于郑,建立郑
国,为伯爵。至郑穆公有儿子,字子印,其子孙在郑国为卿
大夫,以祖字为姓,为印氏。郑大夫印段,字子石,即子印
之孙,其后人世代沿袭为印姓。印姓最早的先祖是黄帝。黄
帝陵外景黄帝陵2004年公祭黄帝陵典礼:煌煌祭祖典拳拳赤
子情周族的后稷(姬弃)也是印姓的先祖。周族是有着悠久
历史的古老部落。周以经营农业而著称,其祖先弃,任尧的
农官,因善种五谷号称后稷。后来弃与夏禹、商契一起成为
舜的属官,并协助大禹治水。后稷(姬弃)周文王(姬昌)
也是印姓的先祖。传说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文王(姬
昌)周武王(姬发)也是印姓的先祖。前1027年,武王伐
纣,开创了数百年周朝的基业和历史。周武王(姬发)周成
王(姬诵)也是印姓的先祖。西周初的成王、康王时期是周
王朝的盛时期,史称“成康之治”。周成王(姬诵)周康王
(姬钊)也是印姓的先祖。周康王(姬钊)
姓印的是什么族
姓印的是汉族、满族、蒙族。
印姓
中国姓氏之一
印姓是源自中国的一个姓氏。
印姓出自姬姓。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友于郑,建立郑国,为伯爵。至郑穆公有儿子睴,字子印,其子孙在郑国为卿大夫,以祖字为姓,为印氏。郑大夫印段,字子石,即子印之孙,其后人世代沿袭为印姓。印姓最早的先祖是黄帝。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印姓
拼音
Yìn
起源地
中国
姓氏源流
印(Yìn)姓源流比较纯正,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以祖字为氏。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王子友于郑,建立郑国,为伯爵。至郑穆公有儿子睔(Gǔn 音滚)。
源流二:
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印曹,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汉朝时期,御史台(御史府)行政长官侍御史之下设置有五位曹官,分别是令曹、印曹、供曹、尉马曹、乘曹,各有司职。其中的“印曹”,专职掌管刻制印鉴之类符印的工作。
在印曹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印曹氏,后分衍为印氏、曹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满族,出自清朝时期官吏印房章京,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印房章京,是清朝时期设置于边疆地区军政长官属辖下的官吏,如乌里雅苏台将军府、伊犁将军府、吉林将军府、黑龙江将军府等的印房章京,专职掌管将军府内的文书事务。
在印房章京的后裔子孙以及族人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文化上省文简改为汉字姓印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蒙古族,出自北洋时期蒙古官吏印务,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在清末民国初期,中国北洋政府在蒙古各旗皆设置有印务梅伦、印务札蓝之官职,每旗各有一名,印务札蓝为印务梅伦的副手。
蒙古族印务之官职,一般在蒙古台吉或闲散王公中选充,印务梅伦亦称印务参领,主要负责辅佐札萨克(执政官,县长)、协理台吉(辅执政官,副县长)操持旗务,相当于如今的县办公室主任,印务札蓝则相当于县办公室副主任或秘书。在印务梅伦、印务札蓝的后裔子孙以及族人中,有以其官职称之汉字为姓氏者,称印氏,世代相传至今。
郑国七穆之印氏
七穆指即郑七穆,是春秋时期郑国七家卿大夫家族的合称,包括驷氏、罕氏、国氏、良氏、印氏、游氏、丰氏,他们都是郑穆公的后代,与鲁国三桓、晋国六卿一样都是卿族执政。
郑穆公有十三个儿子,其中公子夷和公子坚先后嗣位为郑灵公和郑襄公,子孔死于内乱,子然和士子孔的儿子受子孔的牵连出奔国外,子羽的后代不为卿,剩下的七个儿子子罕、子驷、子丰、子游、子印、子国、子良及后代被人统称七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