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这句话的意思比较容易理解,李炳南居士在《论语集解》中告诉我们,这里的“求”字作“责”字讲,君子凡事都是反省自己,责备自己,是因为自己没有做好,他不会去责备别人小人相反,凡事都是责备别人,都从别人身上找原因,不会反省自己,更不会责备自己。这也是君子和小人的一个显著的区别。
如果一件事情出了差错,没有做好,我们能不能首先责备自己,反省自己,而不是责备他人呢
现实中往往很难,我们很习惯于找客观理由,找别人的原因,都是因为别人的错,才导致我没有把事情做好。所以就怨天尤人,起怨恨心,把气都撒在别人身上,觉得自己很委屈,很冤枉。但这样做不能解决问题,只能使人际关系越来越差,事情越搞越糟,形成一个恶性的循环。
只有反省自己,改变自己,一切都从自身上找原因,才能彻底解决问题,究竟改变命运。
为什么我做不好为什么别人这样对我如果我们自己真正有问题,那就好好忏悔改过如果自己没有问题,确实是对方的问题,也不应该责怪对方,还是要怪自己德行不够。所谓“德之未修,感未至也”,是我们的德行不到位,感召力不够,不能用纯善之心化解他心中的恶念,才让他起了恶念来加害自己,说到底,还是自己的原因。
在二十四孝里面,第一个讲的就是舜王的故事。舜王的父母,三番五次要加害于他,想把他置于死地,这样狠毒的父母,古往今来,都很少见。虽然摊上这样的父母,舜王却连一点怨恨心都没有 ,他没有责备父母,只是觉得自己的还不够孝敬,还让父母生烦恼,这才是真君子,真圣贤。
所以最后舜王的真诚之心,感动了他的父母,同时也感动了当时在位的尧王,把王位都禅让给他,让他做了天子。
舜王做了天子之后,还是以孝治天下,对父母什么样的用心,对天下百姓还是用这样的心。百姓有过失,他绝对不会认为这是百姓的过失,他只会认为是自己的过失,是自己没有教好他们。舜王教育百姓,不是言教,而是身教,自己修好了,给大家做个好样子,大家自然就跟着学好了,这就是古人讲的无为而治,不是什么都不为,是不妄为,只修为自己,不修理别人。
《大学》上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就是修心,佛法讲“万法唯心造”,心才是根本,把自己的身心修好了,一切就都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