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征是幼儿用自己的方式(画、语言、动作)来理解、表现事物,将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
开展幼儿身边适宜的主题,提高幼儿表征的兴趣鼓励幼儿多种形式的主题表征,并迁移、拓展到生活中多元化评价幼儿的主题表征”等方面阐述了如何推动幼儿的主题表征能力,确保幼儿在课程建设、实施的有效性中真实发展。
虽然幼儿的年龄特点限制了他们很多口头、书面表达方式,但也激励幼儿创造出很多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我们说,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主题表征”是幼儿最好的学习、理解、表达方式。
在课程建设及实施中,环境创设是幼儿主题学习与表征的重要手段,让幼儿按自己的适宜方式(画、语言、动作)来理解、表达主题的学习,并表征在主题墙上,教师可以通过主题墙等环境来了解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幼儿也随时能与主题墙等环境进行有效的互动,把学习迁移到生活中,真正体现了幼儿园课程建设及实施的有效性。
幼儿园表征方式有哪些
通常情况下,幼儿的表征方式包括语言、图画、肢体、眼神等方式,幼儿可通过一种或多种方式,能够较为清楚地表达自身需求。因此,要及时识别幼儿的需求,尽快回应。尤其是语言表达偏弱的幼儿,图画、肢体、眼神等表达方式更为常见。
1、语言:由于幼儿语言能力可能尚未发育完全,部分幼儿虽然可以讲述完整的句子,但是逻辑关系能力可能还不强。因此,需要结合幼儿的前后语句,以了解其需求
2、图画:幼儿的想象力较为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水平欠佳,其需求和想法也多通过图画方式进行表达
3、肢体:因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其相应的肢体语言较为丰富,幼儿也较为喜爱运用肢体语言。比如对某个物品存在需求时,可能通过手指、触摸等肢体语言进行表达,而情绪变化时也存在相应的肢体动作。因此,应该学会鉴别幼儿肢体语言信号,从而了解幼儿的想法
4、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幼儿也可以通过眼神表达喜怒哀乐等情绪和不同的想法。比如高兴、兴奋时,眼神有光彩,而愤怒、不开心时,眼神也相应地表现出灰暗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