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沤麻技术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氾胜之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等介绍了沤麻所宜的季节、水温、水质、水量等经验。同时认为在沤麻过程中如何掌握好发酵程度是极为重要的关键。
《齐民要术》提出“生则难剥,大烂则不任”,要沤得不生和不过熟才行,否则会影响纤维质量。清代《三农纪》中详细介绍了当时老农沤麻的好经验,将麻排放入沤池后:至次日对时,必池水起泡一两颗,须不时点检。待水泡花叠,当于中抽一茎,从头至尾撂之,皮与秆离,则是时矣。若是不离,又少待其时,缓久必泡散花收而麻腐烂,不可剥用。
得其时,急起岸所,束竖场垣。逢暴雨则麻莹,晒干,移入,安收停,剥其麻片……老农云:吃了一杯茶,误了一池麻。
这种视水泡多少来判断发酵程度的方法相当可靠,当水泡已起花而重叠满布时,表明麻已发酵,可试剥检查,如皮和秆容易剥离时,说明麻已沤好,要立即起池。否则,如至泡散花收时,则已沤过了头,会导致麻皮腐烂而不能用。起池后要成束竖立,遇雨时不致受淹而使麻皮变黑或腐烂,至晴天再剥皮。“逢暴雨则麻莹”也有道理,因暴雨一般时间不长,因麻捆竖立、雨势急等于进行一次冲洗,可除去污物和杂质,故可使纤维洁白精莹而提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