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是象形字。甲骨文、金文、小篆的形体都像一个人开口笑的样子。隶变楷书后写作“口”。
《说文·口部》:“口,人所以言食也。象形。凡口之属皆从口。”(口,人用来说话饮食的器官。象形。大凡口的部属都从口。)
“口”的本义就是指人的嘴巴。一人一口,故引申指人口。
如《管子·海王》:“十口之家,十人食盐。”由进食说话的通道,又引申为孔穴及容器内外相通的地方。如“瓶口”、“井口”。还可引申指破裂的地方。如“伤口”、“疮口”。用作量词,表示物品的件数。如“一口剑”、“一口锅”。
口字的来历是什么吗
1、口”字的起源:“口”字的甲骨文,象人张开的嘴巴.本义:口腔器官,嘴,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口”字的演变.“口”字,从甲骨文、金文、篆文,到隶书、楷书、草书、宋体,自古至今,变化不大.
2、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嘴巴、语言或嘴巴的动作有关的事物,还可以表示一些其他方形的东西.口部的字,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1)是跟口有关的器官,如喉、舌、噣(zhòu,鸟嘴)、喙(huì,兽嘴)等。
(2)是跟口有关的行为,如含、嚼、吮、咬、哭、叫等。
(3)是象声词,如呱(青蛙叫声)、叽(小鸡叫声)等.第一类字上古较少,后代才多起来。
(4)是属于语言方面的事情,如问(从口,门声)、唯(答应)、咨(谘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