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苦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诗人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其意思可以解释为:勤奋努力,形容极其认真刻苦,意思是勤奋努力,不怕吃苦,不怕困难,肯下苦功夫,很能吃苦。
原文出处《柳子厚墓志铭》:“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
后有元·刘埙、《隐居通议·骈俪三》:"读书於、麻姑山、,刻苦肄习。"
康濯、《水滴石穿》第五章:"这个同志三八年入党,在游击组里出生入死,又刻苦地学到了文化"。
《新五代史·杂传·冯道》:"道为人能自刻苦为俭约。"
宋·曾巩、《故太常博士吴君墓碣》:"﹝吴祥﹞既自力学问充其业,又率其弟务刻苦养其亲。"
洪深、《香稻米》第二幕:"为了要节省刻苦,把好的东西一概不吃不用"。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孟郊之诗刻苦,读之使人不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