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人看来,男女性事不可直言,因为受到伦理纲常的影响,洞房之事也就成了最害羞之事。因此,古人就会采用诸多雅称来代指房事,使用最多的称呼为云雨之欢,当然也会用其他词来代替,如颠鸾倒凤、鸳鸯交颈、洞房花烛等。

洞房的各种称谓

在古代,结婚用的婚房不叫「洞房」,而称「青庐」。而「青庐」这个叫法始于汉代。

从东汉至唐初,古人都是在青布搭成的帐篷里举行婚礼,「青庐」一般设在住宅西南角的「吉地」上,下轿的新娘从特备的毡席上走过,最后进入青庐。所以后来「青庐」就成为婚房的代名词。《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礼异》:「北朝婚礼,青布幔为屋,在门内外,谓之青庐,于此交拜。」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神女》:「公子辞而出,曰:『明夜七月初九,新月钩辰,天孙有少女下嫁,吉期也,可备青庐。』」

古人除把「青庐」作为新人结婚用的婚房外,有时也把结婚称为「青庐」,这一点。到了近现代,仍有人把「青庐」指代结婚,如郭沫若《卓文君》第二景:「卓翁,你该晓得,司马长卿名扬四海,如今尚未青庐,假使他能得女公子为他的内助,那岂不是天作之合吗」

洞房的各种称谓

洞房的称谓十分古老,据说源于原始社会的洞穴时代。后又叫帐房,现多称新房,但如今许多乡村仍沿袭洞房之说。

但闹洞房的说法直到先秦时期才出现的。只不过当时婚礼十分淳朴、肃穆。孔子在《礼记·曾子问》中描述当时闹洞房的情景时说:“嫁女之家,三日不息烛,思相离也娶归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这反映了先秦婚礼没有喧嚷纷闹大操大办的场面,有的只是淳朴的风尚,即便是有人闹洞房,恐怕也只能小闹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