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3年,宇宙航行理论奠基人、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指出,能在太空真空中工作的火箭,可以做为宇宙航行的动力工具。
到1903年,齐奥尔科夫斯基进一步提出火箭公式,指出火箭的飞行速度与火箭发动机的喷气速度成正比,并指出,黑色火药一类的固体火箭燃料,产能效率低,无法使火箭达到宇宙速度,应该使用液氢液氧这样的液体燃料。同时,火箭公式还表明,火箭的自身结构质量越小越好,燃料装得越多越好。这样,火箭公式就为发展现代火箭指明了方向。它被称为“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
在火箭公式的基础上,齐奥尔科夫斯基还运用他巧妙的思维指出,用多级火箭接替工作的办法,可使火箭逐级提高速度,最后达到所需的宇宙速度。
火箭公式是把宇宙航行从理论、理想变为现实的转折点,后来人们将火箭公式誉为“宇宙航行第一公式”。
1957年10月4日和1961年4月12日,苏联航天事业总设计师科•罗廖夫研制的火箭,分别将人类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和第一名航天员送入太空轨道,建造了载人航天的巨大里程碑。
火箭飞行基础公式
反冲原理 MV=mv ,水喷出给火箭反冲的力火箭就飞上天了水太多空气太少气体膨胀作功不足以把火箭送上天不放水反冲的力量不够也是飞不高的(可以通过几次试验证明)
空气的作用是储蓄能量的水的作用是向后喷出给火箭反冲的力量的由公式MV=mv(动量守衡定理)可以看出火箭获得的速度和喷出物体的质量有关因为水的密度约是空气的850倍喷出的水比空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