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野生扬子鳄濒临灭绝,成为世界上最濒危的鳄鱼之一。科学家对中国的野生扬子鳄进行6年的研究调查,发现野生扬子鳄数量不超过120条,互相隔离为23个小种群,最大的种群有10条扬子鳄,最小的仅有一条。自然栖息地的消失是野生扬子鳄濒危的直接原因,而重金属和农药污染也威胁野生扬子鳄生存,由于种群数量太小,各种群之间隔离,遗传多样性也受到严重威胁。
扬子鳄(学名:Alligator sinensis)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鳄鱼,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亦是世界上体型最小的鳄鱼之一。史料记载,从汉口到上海沿着长江南岸各地几乎都有扬子鳄的踪迹。体长1-2m,头部扁平,吻突出,四肢粗短,前肢5指,后肢4趾,趾间有蹼,尾长而侧扁,粗壮有力,在水里能推动身体前进。
喜静,白天常隐居在洞穴中,夜间外出觅食,有时白天喜欢在洞穴附近的岸边、沙滩上晒太阳。常紧闭双眼,爬伏不动处于半睡眠状态,给人们以行动迟钝的假象,一旦遇到敌害或发现食物时,就会立即将粗大的尾用力左右甩动,迅速沉入水底躲避敌害或追捕食物。
每年的5月繁殖求偶,5月下旬至6月上旬进行交配,6月中下旬营建蛋巢,6月底至7月中旬产卵,每窝卵数一般10余枚至40余枚。卵在巢里自然孵化,历时60天~70天孵出幼鳄。每年11月至次年3月,进入冬眠期。以鱼、虾、螺、蚌、蛙、鼠、鸟及水生昆虫等为食。食量很大,胃部消化能力很强,能把吸收的营养物质大量地贮存在体内。它有很强的耐饥能力,在漫长的冬眠期,长时间不吃东西。
主要分布在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湖泊、水塘和沼泽中,曾广泛分布于长江和黄河流域。由于气候变迁,人类活动的影响,扬子鳄的栖息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野生鳄的分布不断缩小,到20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已形成点状分布。
扬子鳄灭绝原因
野生扬子鳄原生存在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由于人口稠密且近百年来发展较快,其栖扬子幼鳄息地不断被开发为耕地鱼塘等农业用地。
扬子鳄的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野生扬子鳄数量以锐减至不到三百条,生存环境也被压迫至苏皖浙交界的狭小地带。
扬子鳄的性情较温顺,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与其他动物一样,在繁殖期脾气暴躁时才会有攻击倾向,但这种攻击通常并不能对人形成实质性的伤害。
野生扬子鳄的生存环境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特别是在繁殖期,人类活动直接对扬子鳄的产蛋造成影响。人类活动导致其产蛋地不断变迁,人类对其产卵巢窝的破坏也直接导致孵化率的下降。
由于扬子鳄栖息地逐渐被辟为农田鱼塘,在农民捕鱼的过程中容易误抓扬子鳄,误抓后不能被及时放归或得不到科学养殖也会导致扬子鳄死亡农药的使用间接的给扬子鳄的生存带来威胁,往往出现野生扬子鳄误食中毒猎物导致死亡的现象扬子鳄的活动给农业生产带来破坏也导致了居民对它的捕杀。
而民间私自进行的扬子鳄买卖对野生扬子鳄的生存构成了极大的威胁,餐饮业往往造成野生扬子鳄偷猎现象,当地居民透露前几年依旧有人收购扬子鳄。
在人口密度较高的扬子鳄栖息地,这种偷猎并不难,很多野生扬子鳄就生活在农田或鱼塘周围,扬子鳄的温顺胆小也给偷猎者带来了可乘之机,借助一些简单的捕鱼工具就能捕猎扬子鳄。
这也是野生扬子鳄数量一直在二百到三百条间徘徊波动的原因之一。
扬子鳄灭绝原因
扬子鳄并没有灭绝,但是如果不加以控制,环境的破坏会成为原因。
扬子鳄对于人们研究古代爬行动物的兴衰和研究古地质学和生物的进化,都有重要意义。中国已经把扬子鳄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严禁捕杀。为了使这种珍贵动物的种族能够延续下去,中国还在安徽、浙江等地建立了扬子鳄的自然保护区和人工养殖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