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筒"兴起于清朝咸丰年间,兴盛于上世纪前半叶。
帽筒还有一个俗称“官帽筒”,是清代官员在上朝之前休息时置放花翎顶戴用的,官帽平时至于专门的器具上正契合了古人“冠不落地,鞋不上桌”的说法,也能表面出对官帽的尊重和炫耀。
帽筒后来,发展成为居家摆设、女儿出嫁时的必备陪嫁品。
"帽筒"以制作工艺、制式、绘画等,饱含了我国一个半世纪的民风民俗,成为雅俗共赏的古董瓷器之一。
早期的帽筒并不是圆柱形的,在清代初期,康雍乾三朝,官窑是把官帽放在一个圆形类似香熏的上面,这是帽筒最初的雏形。
筒状帽筒出现的时期大体为乾隆晚期左右,随着工艺的简化最终形成圆柱形无孔帽筒。
古代帽筒的来历
“帽筒”兴起于清朝咸丰年间,兴盛于上世纪前半叶,至今已有150余年历史。初始,“帽筒”用于置放帽子后来,发展成为居家摆设、女儿出嫁时的必备陪嫁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