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变

“请”,初见于金文时代,请求,表示提出请求时宜把情况说清楚。

后来陆续在楚系简帛、秦系简牍、秦朝小篆中发现,“请”字简体版的楷书从篆书演变而来。其字源演变图如下:

请的字源演变

请的字源演变

详细释义

拼音

qǐng

名词

通“情”。情况,实情

thestateofaffairscircumstance

四璧而知请。——《管子·白心》

动词

拜访

haveanaudiencewith

请谒

公卿相造请禹。——《史记·酷吏列传》

请求要求

requestentreat

请命乞身、请一个示

力请客。——清·魏禧《大铁椎传》

询问

inquire

请仙、请日

摈者去请事。——《仪礼·士昏礼》。

召邀请

inviteengage

请唤、请会

战则请从。——《左传·庄公十年》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未收录“请”字头,请参考“請”字。)

【唐韵】七井切【集韵】【韵会】此静切【正韵】七静切,淸上声。【说文】谒也。【广雅】求也。【玉篇】乞也,问也。【增韵】祈也,扣也。【书·汤诰】以与尔有衆请命。【左传·僖十年】余得请于帝矣。【礼·曲礼】请业则起,请益则起。

又【王制】墓地不请。【仪礼·士昏礼】?者出,请事入告。【前汉·张汤传】造请诸公,不避寒暑。【师古注】请,谒问也。

又【尔雅·释诂】告也。【礼·昏义】纳徵请期。【注】请昏姻之期日也。又【韵会】汉请室,请罪之室也。【前汉·贾谊传】造请室而请罪耳。

又【集韵】亲盈切【正韵】七情切,?音淸。亦谒也,祈也。又受也。又【类篇】《前汉·贾谊传》请室,亦读平声。

又【广韵】疾政切【集韵】【韵会】【正韵】疾正切,?情去声。【说文】义同。又【广韵】延请。

又【正韵】汉制,春曰朝,秋曰请,如古诸侯聘礼也。【史记·吴王濞传】使人爲秋请。【前汉·宣帝纪】时会朝请。

又【韵会】朝请,汉官名。张禹首爲之。【唐书·百官志】从五品上曰朝请大夫,正七品上曰朝请郞。又【广韵】疾盈切【集韵】慈盈切,音情。【类篇】受言也。

又【韵会】礼昏义请期,徐音情。【周礼·秋官·条狼氏注】大夫受命以出,馀事莫不复请。刘音情。

又【转注古音】《史记》《礼书》请文俱尽。【注】徐广云:古情字多假借作请,诸子中多有之。【荀子·成相篇】听之经,明其请。【注】请当爲情。听狱之经,在明其情。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未收录“请”字头,请参考“請”字:)

谒也。从言青声。七井切

说文解字注

谒也。周礼。春朝秋觐。汉改爲春朝秋请。从言。青声。七井切。又才性切。十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