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论语》儒家伦理德性摘要:人的面部神情("色")在《论语》中备受关注绝非偶然。真实而有效的"色"既是体现"身—心"互动的经典模式,又是"自我—他人"展开人际互动的重要媒介。在孔子看来,"色"的真实有效性不仅要求个体内在情感的倾注,还要求对客观生存情境的深刻洞察,而这些都构成了儒家德性修养的重要内容。尽管"色"的显现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但通过漫长而艰难的修身过程,我们仍然可以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
论语中色是什么意思
《语文·先秦诸子选读》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北京大学中文系、语文教育研究所联合编撰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其中的注释应该说具有绝对权威性,至少是不会出现有损于原著的现象,但是,当我讲到《论语·学而第一》中的“贤贤易色”时,我很难启齿,因为其注解既不符合现代价值观,也不符合原著的精义。请看《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37页 的注解:
“尊重有才有德的人而看轻女色。第一个‘贤’是尊重、崇尚的意思第二‘贤’指有才有德的人。易,动词,不以为意,轻视。”
《语文·先秦诸子选读·教师教学用书》除了重申上述注解,还特别说明: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常常把女色看成是美德的对立面,要求人们崇尚、爱好美德。孔子几次(我注:其实只有两次)感慨‘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其中就包含一种‘贤贤易色’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