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青蛙

独坐池塘如虎据,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这首唐代贾弇的五绝《孟夏》,把初夏时节,水乡江南的蛙声比作管弦之乐,萦绕耳际,令人浮想联翩。

而吴融《阌乡寓居十首·蛙声》:“稚圭伦鉴未精通,只把蛙声鼓吹同。君听月明人静夜,肯饶天籁与松风。”

诗中,蛙声如鼓,如若于月明人静之夜,用心谛听,更是胜于天籁。唐代文学家韩愈有诗曰:“一夜青蛙鸣到晓,恰如方口钓鱼时。”唐代张籍的《过贾岛野居》一诗中也说:“蛙声篱落下,草色户庭间。”在诗人看来,蛙声和青草是隐士的标配。诗人韦庄的《三堂东湖作》中也有诗句:“何处最添诗客兴,黄昏烟雨乱蛙声。”在韦庄眼里,蛙声已成为诗人的伴侣。       

不仅诗人和蛙声有缘,就连封建王朝统治者也借蛙声抒怀,表达心迹,给人以无限遐想。唐太宗李世民曾写有这样一首咏蛙诗:“独坐井边如虎形,柳烟树下养心精。春来唯君先开口,却无鱼鳖敢作声。”诗句表达出一种盛气凌人的傲气。明朝奸臣严嵩也模仿其作,写了一首咏蛙诗:“独坐池边似虎形,绿杨树下弹鸣琴。春来我不先开口,谁个虫儿敢作声。”好一副咄咄逼人的嘴脸!

   作为两栖动物,蛙离不开水,每逢下雨,蛙鸣尤甚。宋代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在这里,爱下雨的黄梅时节,到处是蛙的乐土。所以陆游说:“蛙声经雨壮,荧点避风稀。”有此种生活经验的诗人,一定是酷爱蛙鸣的。宋代胡宿也是能享受这种天籁之音的诗人。他在《题涟漪亭》诗中说:“流杯若仿山阴事,兼有蛙声当管弦。”这显然是把蛙声当作音乐了。

    蛙鸣对农业有着非常的意义,是庄稼丰收的象征。宋代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薄暮蛙声连晓闹,今年田稻十分秋。”蛙是害虫的天敌,农田的天然守护神,蛙鸣愈闹,稻子愈可能丰收。因此,宋代大词人辛弃疾在其著名词作《西江月》中说:“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不想如此美妙的蛙鸣,还有如此重要而实用的功能!

两栖动物诗词

两稀动物是此,我来说一段。癞蛤蟆过大街,应蝌蚪变青蛙而目,池塘里的癞蛤蟆蛤蟆井桌子。

不吃,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与两栖动物有关的古诗,歇后语,古诗,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歇后语螃蟹过马路,横行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