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准备大力变法。当时,整个中原大地正处于战争频仍、人心惶惶之 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当众许下信诺说:谁能把这 根木头搬到北门,便赏十金。
此令一出,立即在朝廷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没人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情就能得到如此高的赏 赐。所以开始的时候,并没有谁愿意一试。
几天之后,商鞅见无人一试,便把赏金提高到五十金。新令一发,又引起一片哗然。但即便在如此重 赏之下,仍无人愿意一试,倒是围观和议论者越来越多。最后,终于有一个人矣了出来,将信将疑地说: “我来试一试,给不给赏金无所谓!”结果他轻易地就将木头移到了北门。商鞅见了格外高兴,立即赏了 他五十金。商鞅的这一举动,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也在老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从此,商鞅的变 法措施很快在秦国得以施行。
辕门立木的故事
秦国商鞅不能确定新法令的推行效果能怎么样,于是决定搞一回普法宣传,这就有了著名的辕门立木的故事。
商鞅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下令说有人能把它拿到北门去,就赏给十金。——当时“金”指铜,赏十金就是说赏十斤铜。
十斤铜是多少钱直到汉朝的时候,你家有十斤铜,你也就够一中产阶级了。
事情太简单,赏金太丰厚,反而让围观群众感到很古怪,没人动手去搬。商鞅于是又说:“能拿过去的,赏五十金!”
这很自然的会让人产生这样一种买彩票的心理:“就是你拿我开涮,我无非也就是白费点力气,万一是真的呢”于是有一个人拿着木杆到了北门,立刻获得了五十金的重赏。
这下秦国人民都明白了,商鞅说话是真算话。于是商鞅才下令颁布变法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