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6月17日,随着被围了两年之久的天京城被湘军攻破,坚持了14年的太平天国就此灭亡。但俗话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太平天国此时残留的军队仍多达五十万以上,包括堵王黄文金部、西征军陈得才部、康王汪海洋和仕王李世贤部。这些残部兵马众多,并不甘心失败,也进行了最后的抗争。

天京陷落后太平军还残存多少

在天京陷落后,太平军依然有五十多万人,兵力非常雄厚。当年金田起义时,洪秀全麾下不过两万人而已。但是五十万大军却兵败如山倒,仅两年就被清军覆灭了。

1864年7月19日,湘军攻破天京城,洪秀全此时已死,幼天王在部将的保护下成功突围。经过一番整合,当时的太平军主要分为三大股力量。

其一、侍王李世贤、康王汪海洋所部。这支军队原来在浙江一带活动,实力很强。

其二、陈玉成的叔叔扶王陈得才所部。他奉命率军第二次北伐,转战河南、陕西一带非常成功,将几万的军队扩充至二十余万。

其三,堵王黄文金所部。他一直率军在皖南一带作战,后来以湖州为基地。幼天王突围后,在诸王的保护下,与黄文金等部会合。在此期间,其他诸王也陆续前来会合,兵力也达到十几万人。这样算来,在天京陷落后,太平军依然有五十多万人,兵力非常雄厚。当年金田起义时,洪秀全麾下不过两万人而已。但是五十万大军却兵败如山倒,仅两年就被清军覆灭了

三路大军中,最先覆灭的是盘踞湖州的幼天王、黄文金这支军队。黄文金坚守湖州,杀死前来进犯的清军及洋枪队一万余人,并击毙清军一员大将。但太平天国大势已去,屡屡有人降清,因守西门将领叛变,在丢失湖州后,这支太平军打算南下,与在江西作战的李世贤、汪海洋会合,然后再与陈得才会师,“据荆襄,再图中原”。

左宗棠即令三路清军进行围追堵截。黄文金是太平天国的名将,骁勇善战,熟悉太平天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在整个太平天国里,军事才能最高、军功最大的就是石达开和黄文金两人,但因种种原因不被洪秀全重用。洪秀全临终托孤时对他弟弟说,黄文金“可当后路”。清军都很忌惮他,给他起一个绰号“黄老虎”,黄文金屡次击败前来围堵的清军。但在行军途中,才33岁的黄文金因伤突然猝亡,非常可惜。他的猝死,使军队失了英勇的统帅和灵魂人物,本来应该能坚持很久的,但在随后的石城一役,全军覆败。幼天王、干王被俘后惨遭凌迟。

接着是扶王陈得才的这支军队,他们得到天京危急的消息后,立即兵分三路,从河南火速前进去救援。行军途中,天京已然陷落,陈得才与众将商量后,仍锐意东进,目标就是要与清军决一死战。在安徽霍山境内与僧格林沁所率军队展开激战。这时扶王所部虽有二十余万众,但大部分都是新招兵源,缺乏训练,再加上远道饥疲,战斗力大受影响,屡次战败,军心涣散,士兵们毫无斗志,太平军数万数万的主动降清。陈得才见大势已去,在山谷中服毒自杀,二十万大军覆灭。

太平军真实照片

李世贤、汪海洋的军队坚持作战到1866年,但仍然以失败告终。

太平军余部没有一个统一的战略指挥,李世贤、汪海洋互不统辖,其他诸部,如林正扬的广东天地会军等,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要制订一个具有严格约束力的战略行动计划十分困难,付诸实施更是障碍重重。况且,已是太平天国的低潮时期,悲观失望、消极动摇情绪在军中蔓延。清军采用剿抚兼施的两手策略,促使了太平军的内部动荡和分化,削弱了战斗力。

天京陷落后太平军还残存多少

赖文光,陈得才 的部队 是太平军在天京陷落后的余部。

一万多人,无力在南方立足,最后北上与捻军合流,余部太平军和捻军合并为联军。赖文光被推为东捻军的首领,鼎盛时有10余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