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巴并不是诸葛亮的发明,传说是一个小和尚无意间的创作。
大约宋朝的时候,南京城外有座寺庙。
每天由一个大和尚领着几个小和尚“做斋”。
古时候,庙里和尚比较清苦,顿顿喝粥。
用一大锅水,倒入一些米,煮成稀饭。
有一年春天,一个煮粥的小和尚,向锅里倒的水少了一些,在灶下添了几根柴火之后,大白天发困,竟不知不觉地靠在灶边睡着了。
大觉醒来,日近中午,下田、念经的和尚都回来用斋了。大和尚走过来揭开锅盖一瞧,顿时傻眼了:稀饭焖成了干饭,一个板桶也装不满,怎么够吃更可气的是,锅底还有一层硬梆梆的焦饭粒,谁吃小和尚眼里含着泪花,默不作声地站在锅边,他知道这是因为自己做了错事。
大和尚很生气,用责怪的眼光瞪了小和尚一眼,说道:“那么,今天中午你就不用吃了。”
等到其他和尚回屋休息时。饭桶已经底朝天,空空如也。这时,小和尚饥肠辘辘,难以忍受。
他望了一下锅底的硬东西,这东西能不能吃吃了肚子疼不疼他有点害怕,但是他实在太饿了。就用手掰下一块,塞进嘴里。
呵!好香啊!不禁转悲为喜,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小和尚还俗之后,他就在南京夫子庙前摆小摊,专门出售这种焦黄、香脆的食品,一时传为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