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红糖水
关于红糖在中国的起源时间,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杨孚(东汉时南海郡番禺人)所著的《异物志》,书中有一段描述:“(甘蔗)长丈余颇似竹,斩而食之既甘,榨取汁如饴饧,名之曰糖”。不过,这个时期的蔗糖,根据零散的史料记载,是将甘蔗汁曝晒于阳光之下,变成粘稠的半固体形状,还不能称之为红糖,只能算是红糖的雏形。
中国官方正史中对蔗糖的记载,最早见于《新糖书》:太宗遣使者(至印度)取熬糖法。《本草纲目》中有记载:“凝结如石破之如沙”、“此紫砂糖也”,也就是我们的块状传统红糖。红糖应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云南而据红糖传之于中医古籍,唐《新修本草》中在“甘蔗”条下有如下记述“……取法以为砂糖,甚益人”公元1596年,李时珍撰著的《本草纲目》中“砂糖”条下记载:砂糖“和脾缓肝”“补血,活血,通淤以及排恶露”。
古代有红糖水吗
有:西汉初年刘歆的《西京杂记》里有“闽越王献高帝石蜜五斛”的记录,其中的“石蜜”,就是指甘蔗做的固体糖,这也是最早关于红糖的记载。
而现代意义上的红糖制作出现在唐代。大唐盛世甘蔗的种植扩大,消费量也明显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