苋菜的原产地在中国,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已有“苋”字的古体。古人还把苋称为“篑”,辞书之祖《尔雅》中说:“蒉,赤苋。”《诗经.豳风.七月》有句:“七月亨葵及菽。”据说“葵”即为野苋的另一品种。
古人对野苋也是情有独钟。唐代大诗人杜甫写有一首《种莴苣》,莴苣长得不咋地,独野苋青青,遂吟道:
野苋迷汝来,宗生实于此。
此辈岂无秋,亦蒙寒露委。
古人常把野苋与藜蒿作为粗劣的菜蔬,借以比喻贫苦的生活,唐代大文豪韩愈曾赋诗云:
三年国子师,肠肚习藜苋。
——《崔十六少府摄伊阳,以诗及书见投,因酬三十韵》
晚唐诗人孙元晏将其称为“白苋”,品食野苋与紫茄的美妙,写诗赞曰:
紫茄白苋以为珍,守任清真转更贫。
——《梁·蔡撙》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是个“野苋迷”,以清贫的生活为乐,暮春时节他采食野苋,写诗记之:
奇葩摧败等青苋,嘉榖漂荡随浮萍。
——《久雨排闷》
夏秋之际,他乐见红苋,有感而发:
石榴萱草并成空,又见墙阴苋叶红。
——《秋近》
即使下厨做菜,陆游也不忘吟诗赞之:
瓦盎设大杓,葅苋羹园葵。
——《弊庐》
土塯竹为挟,盐酪调藜苋。
——《镜湖有鸟名水凫於春夏间若日打麦作饭偶有所》
正是因为其乐于过简朴的生活,安贫乐道,勤勉豁达,才使得诗人寿高达八十五岁,依然“已迫九龄身仍健,熟视万卷眼尤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