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广场的前身叫承天门。1651年,也就是清朝顺治八年,承天门改名为天安门广场。承天门作为明清时期皇城的正门,明代初建时只是一座黄瓦飞檐的五孔木牌楼。它是由工匠模仿南京的承天门建造的,所以它高高地挂在拱门的中央 天堂之门 牌匾。
解放前如何称呼天安门广场
天安门在顺治以前都叫做承天门,是北京皇城的正门,皇城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最初承天门的由来是根据“承天启运、受命于天”的含义。此后承天门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清朝顺治年间,在顺治八年更名为“天安门”。
解放前如何称呼天安门广场
天安门在明、清两朝是皇帝颁发诏令之地。称为"金凤颁诏"。1949年以后,天安门已经成为现代中国的象征,并被设计入国徽。天安门明成祖时期初建名为承天门,后经战乱历次重修。清顺治八年原址废墟上大规模改建,并更名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民国时期天安门没有更名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