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度相对数(率)
强度相对数(率)表示在一定范围内,某现象的发生数与可能发生某现象的总数之比,说明某现象出现的强度或频度(即频繁的程度)。计算公式为:
强度相对数=某现象的发生数/可能发生某现象的总数×100℅(或1000‰)。
例如:某部队某年发生菌痢136人次,该部队同年平均人数为14,080人。求该部队的痢疾发病率。
痢疾发病率=136/14080×10000‰=9.66‰,即平均每千人中有9.7人发病。
在医学上常用的强度相对数有患病率、发病率、感染率、病死率、死亡率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等。计算公式如下:
某病患病率=某病患病人数/调查人数×100% 。
某病发病率=某期间内某病新病例数/同期间内平均人口数×100% 。
某病感染率=带有某种病原体人数/检查人数×100%。
某病病死率=死于某病人数/某病患病人数×1000‰ 。
某病死亡率=某年某地某病死亡人数/同年该地平均人口数×100% 。
出生率=某地某年活产数/该地同年年平均人口数×1000‰ 。
死亡率=某地某年死亡率/该地同年年平均人口数×1000‰ 。
自然增长率=某地某年活产数-死亡数/该地同年年平均人口数×1000‰=出生率-死亡率 。
表示每年每1000人口增加的人数。
常用的相对数有哪三种
表现为数值大小
★有度量衡单位(计量单位)
★变量值是连续的
如:身高、红细胞计数、血压等
计数资料(enumerationdata)
定义:将全体观测单位按照某种性质或特征分组,然后再分别清点各组观察单位的个数。
特点:★取值是定性的(无度量衡单位计量单位)
★多为间断性资料
★数据分类互相排斥(互不相容)
★数据分类无逻辑顺序
★可分二项分类和多项分类
如:性别、血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