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干不姓殷,殷是地名。
比干,子姓,名干,殷商沫邑(今河南卫辉)人,殷商宗室,商纣时丞相,纣王三大忠臣之一。为殷商贵族商王太丁之子,帝乙之弟,帝辛(纣王)的叔父,官少师(丞相) 。
比干从政40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因火烧狐狸洞遭妲己记恨,帝辛戊寅三十二祀冬十月二十六日被纣王处以剜心之刑,终年(公元前1063年)63岁,姜子牙封神时,被封为文曲星。
比干姓殷吗
不是,因为
比干(公元前1092年—公元前1029年)[7],沫邑(今河南省淇县)人,封于比邑(今山西省汾阳市),故称比干,也称王子比干[1],商王文丁的儿子,商王帝乙的弟弟,商纣王帝辛的叔父(一说是纣王的兄弟[2]),殷商王室的重臣。
本名
子干
别名
比干、王子比干、忠烈公
所处时代
商朝
民族族群
华夏族
出生地
沫邑(今河南省卫辉市)[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