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普通话读音为wā,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
“蛙”的基本含义为两栖动物的一科,如青蛙引申含义为凹隐扳着脸的样子。
在日常使用中,“蛙”也常做形容词,表示淫邪,如蛙咬。
字源演变过程
“蛙”,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虫表意,表示蛙是形体不大的两栖动物洼(wā)省声,蛙大多生活在有水的洼地。本义是青蛙。“蛙”的字源演变图如下:
蛙的字源演变
详细释义
拼音
wā
名词
田鸡类动物。青蛙
frog
蛙市、蛙吹
听取蛙声一片。——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形容词
淫邪
licentious
蛙咬、蛙声
凹隐。扳着脸的样子
low-lying
那陈经济把脸儿蛙着不言语。——《金瓶梅》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古文〕䵷【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乌瓜切,音哇。【说文】虾蟆属。【本草】今处处有之,似虾蟆而背靑绿色,尖觜细腹,俗谓之靑蛙。亦有背作黄路者,谓之金线蛙。
【尹文子·大道上篇】路逢怒蛙而轼之。【前汉·五行志】武帝元鼎五年秋,蛙与虾蟆羣鬭。
又【韵会】淫也。【前汉·王莽传】紫色蛙声。【注】淫蛙之声。
又乌蜗切,音哇。义同。本作䖯。或书作鼃。别详黾部。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未收录“蛙”字头,请参考“䖯”字)
虿也。从虫圭声。乌蜗切
说文解字注
(䖯)史记律书:北至于䖯。䖯者,主毒螫杀万物也。䖯而藏之,九月也。从虫圭声。乌蜗切。十六部。篇、韵皆口圭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