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甲骨文,初见于秦朝小篆中。
“蹋”,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普通话读音为tà,最早见于秦朝小篆中,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
“蹋”的基本含义为踏,如“舞辄数十人相随,蹋地为节”引申含义为踢,如“穿域蹋鞠”。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蹋
字码
基本区 U+8E4B
部首笔画
7笔
仓颉码
RMASM
郑码
JIYY
字源演变
“蹋”,初见于秦朝小篆中,形声字。足表意,篆书形体像膝盖和脚板,表示用足踩踏(tà)表声,指高飞,表示脚要往下踩必先向上提。
本义是踩、践踏。这个意义现多用踏。蹋又有踢义,这个意义不能写作踏。“蹋”字简体版的楷书从秦朝小篆演变而来。
详细释义
拼音
tà
动词
同“踏”。践踏踩
tread on
舞辄数十人相随,蹋地为节。——《后汉书·东夷传》
踢
kick
王傅萨都喇以足蹋人而死。——《续资治通鉴》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践也。从足声。徒盍切。
说文解字注
(蹋) 践也。从足。声。徒盍切。八部。俗作踏。
康熙字典
《唐韵》徒合切《集韵》达合切,音沓。《说文》践也。《博雅》履也。今蹹字。《释名》蹋,榻也。榻著地也。
又《史记·蘇秦传》六博蹋鞠者。《注》蹋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
又《广韵》徒盍切《集韵》敌盍切,音塌。
又《集韵》托盍切,音榻。
又托合切,音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