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的原因是,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众多,互相交流征伐不息。社会处于动荡之中,使各国的人,主要是有文化的士,有了在各国自由流动,找合适的主公效力的机会。因此,各种思想加快速度的产生与发展,形成了蔚为大观的学术争鸣,被称为“百家争鸣”。当时,世界上也出现所谓的轴心时代。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墨家的兼爱非攻,道家的清静无为,法家的尊君穷民等。
百家争鸣的原因代表人物及主张
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在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在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这是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诸子百家的学说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这个时期,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针对社会的急剧变化,各学派热烈争辩,著书立说,阐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
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诘难,于是出现了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的出现,正是上述社会与阶级关系在我国古代思想意识形态上的反映。而这种“百家争鸣”的出现,则又是有其特殊的历史环境的。春秋晚期与战国初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改革。这些都是新兴地主阶级利用政权的力量来改变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社会秩序,从而完成封建化的过程。到战国时期,由于各国处于封建割据的状态,统一的封建政权还没有形成。新兴地主阶级在各诸侯国都把主要精力用于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变法改革,以致于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落后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其它方面。
由于居于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本身政权还不巩固,他们的思想也还没有形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这就为诸子百家的争鸣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春秋中后期至战国时期社会的各阶级、阶层的思想家,都能够自由地著书立说和四处奔走宣传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并不受到地主阶级统治思想的排挤和束缚。而一旦地主阶级统治思想确立,封建大一统的国家形成,就很难再出现春秋战国时期那样的“百家争鸣”的盛况了。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庄子等
百家争鸣的原因代表人物及主张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百家争鸣,启于春秋,兴盛于战国,它是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
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为学术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社会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
③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④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竞相礼贤下士,重用人才。
2、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儒家:
孔子
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① 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 提出“正名”主张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评价:
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孟子
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说”。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评价:
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 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 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
哲学思想:
①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
② “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评价:
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
老子
哲学思想:
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
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