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的三桩誓愿分别是血飞白练、六月降雪、亢旱三年。
三桩誓愿,是元代剧作家关汉卿在其代表作《窦娥冤》中设计的情节,她要苍天证实她的清白无辜,她要借异常的事象向人间发出强有力的警示。通过这惊天动地的描写,关汉卿希望唤醒世人的良知,激发世人对不平世道的愤慨,催促世人为争取公平合理的社会而抗争。
作品的后世影响
《感天动地窦娥冤》对后世文学、戏剧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仅就改编之作来说,明代即有叶宪祖以《感天动地窦娥冤》为题材,改编成三十二出的传奇《金锁记》。
其中的《羊肚》、《探监》、《斩娥》等出,直至近年来还在舞台上演出。很多地方戏曲如徽剧、秦腔、晋剧、河北梆子、桂剧、滇剧编演的《六月雪》,汉剧的《羊肚汤》、《斩窦娥》。
川剧高腔的《金锁记》,也都是取材《感天动地窦娥冤》的改编作品。此外,各种说唱艺术,如鼓词、宝卷、子弟书等等,也都有以窦娥故事为题材者。
窦娥冤三桩誓愿的区别
典故是“苌弘化碧,望帝啼鹃飞霜六月东海孝妇”,对应的三桩誓愿分别是“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亢旱”。典故反映的也都是“冤和怨”。从“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一句看,这部分内容可以说揭示了全剧的主题——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本质。
这具有概括性的语句,是主人公认识的结晶,也是剧本的点睛之笔。
窦娥冤三桩誓愿的区别
想必很多人都知道,《窦娥冤》是关汉卿最经典的一部剧本影响力巨大,先后被演绎成各种版本的戏曲搬上了舞台。
看过《窦娥冤》的人都知道,在窦娥含冤行刑的时候,她许下三个愿望,第一个是自己的血不要流到地上,应该飞溅到白布上。
第二个是六月飞雪,盖住自己的尸体。
第三个是连续三年干旱大旱。
结果是,她的临终愿望都一一实现了。
这是三个典故:血溅白练,取的是苌弘化碧,杜鹃啼血的典故
六月飞雪,取自战国时期邹衍被陷害入狱,邹衍大哭结果六月飞霜
亢旱三年是取自东海孝妇的典故。
这三个典故,也就是窦娥的三个愿望的顺序不能颠倒,站在关汉卿的角度而言,是不能颠倒的。
三个愿望的强烈程度是不一样的,由己及人,由小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