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俎[zǔ][字义]:1.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豆(a.“俎”和“豆”,都是古代祭祀用的器具b.祭祀,崇奉)。
2、切肉或切菜时垫在下面的砧板:刀~(刀和砧板)。
“人”,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普通话读音为rén,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在六书中属于象形字。“人”的基本含义为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动物,如人类引申含义为别人,他人,如“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待人热诚[1]。
人加人加且念什么
[ zǔ ] 
部首:人 
笔画:九
五行:金
音序:Z
结构:左右
繁体:俎
五笔:WWEG
俎的组词
刀俎
[ dāo zǔ ] 
俎豆
[ zǔ dòu ] 
折俎
[ shé zǔ ] 
俎簋
[ zǔ guǐ ] 
阼俎
[ zuò zǔ ] 
燅俎
[ xún zǔ ] 
星俎
[ xīng zǔ ] 
芳俎
[ fāng zǔ ] 
鱼俎
[ yú zǔ ] 
醪俎
[ láo zǔ ] 
陈俎
[ chén zǔ ] 
鼎俎
[ dǐng zǔ ] 
膰俎
[ fán zǔ ] 
俎机
[ zǔ jī ] 
素俎
[ sù zǔ ] 
牲俎
[ shēng zǔ ] 
雕俎
[ diāo zǔ ] 
瑶俎
[ yáo zǔ ] 
高俎
[ gāo zǔ ] 
玉俎
[ yù zǔ ] 
豆俎
[ dòu zǔ ] 
俎醢
[ zǔ hǎi ] 
俎拒
[ zǔ jù ] 
俎味
[ zǔ wèi ] 
缩俎
[ suō zǔ ] 
杂俎
[ zá zǔ ] 
俎实
[ zǔ shí ] 
五俎
[ wǔ zǔ ] 
罇俎
[ zūn zǔ ] 
象俎
[ xiàng zǔ ] 
负俎
[ fù zǔ ] 
彝俎
[ yí zǔ ] 
嘉俎
[ jiā zǔ ] 
边俎
[ biān zǔ ] 
胙俎
[ zuò zǔ ] 
俎羞
[ zǔ xiū ] 
彻俎
[ chè zǔ ] 
俎几
[ zǔ jǐ ] 
牢俎
[ láo zǔ ] 
房俎
[ fáng zǔ ] 
基础释义
1、古代祭祀时盛肉的器物:~豆。
2、古代切肉用的砧(zhēn)板:刀~。
详细释义
〈名〉
(指事兼形声。小篆字形。《说文》“从半肉在且上。”且,祭祀所用的礼器。本义:供祭祀或宴会时用的四脚方形青铜盘或木漆盘,常陈设牛羊肉)
同本义
为俎孔硕。——《诗·小雅·楚茨》
鸟兽之肉,不登于俎。——《左传·隐公五年》
祭操俎。——《山海经·海外西经》
俎豆之事。——《论语·卫灵公》
庖人虽不治疱,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庄子·逍遥游》
又如:俎几(俎形如几,故称。古代祭祀、燕飨时所用的礼器)俎拒(俎足中央的横木)俎味(祭祀用食品)
古代割肉用的砧板。多木制,也有青铜铸的,大方形,两端有足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俎,切肉的砧板。)——《史记·项羽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