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行诗,又称“商籁体”,语句整齐、短小精悍、格律严谨、富于音乐效果。它起源于意大利,后来流传到英、法、德、西诸国,并适应各国语言的特点,产生了不同的变体。
例如,意大利十四行诗体的韵式为:abba,abba,cde,cde而英式为:abab,cdcd,efef,gg此外,还有ABBA,ABBA,CDC,DCD或ABBA,ABBA,CDC,EDE等押韵格式。意大利中世纪的“西西里诗派”诗人雅科波�6�1达�6�1连蒂尼是第一个采用这种诗歌形式的诗人,文艺复兴时期的诗人彼特拉克是这种诗体的主要代表16世纪末,十四行诗成为英国最流行的诗体之一,产生了像锡德尼、斯宾塞这样著名的十四行诗人。莎士比亚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诗体,他的诗打破原有诗体的惯例,独树一帜,被称为“莎体”。
《十四行诗》以吟咏缠锦悱恻、坚定执著的爱情为主,被誉为“爱情圣经”,在莎士比亚的著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他的戏剧一样,都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永恒爱藏。在这里,爱情的魔力于诗人瑰丽的想象中发酵,他时而欢愉,时而忧伤,时而嫉妒,时而开朗,时而沉思,时而失望。诗人的感情凝聚在对一系列事物的歌颂、咏叹和抨击之中。
通过对友谊和爱情的歌颂,诗人提出了他所主张的生活最高准则:真、善、美!此后,弥尔顿、华兹华斯、雪莱、济慈、白朗宁夫人等也以写作优秀的十四行诗享有声誉。
中文十四行诗的第一次创作热潮由闻一多发起,继而有徐志摩、梁宗岱、孙大雨等新格律体诗实践者在《新月》等刊物上尝试十四行诗创作。冯至在1942年出版了中国第一部中文十四行诗集《十四行集》。
卞之琳也写出了一定数量的十四行诗作品。这个时期不同诗人的十四行诗有相当大的差别,每个诗人也没有属于自己的固定模式。四十年代末,中文十四行诗的创作逐渐沉寂下来。直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的1980年1月,《诗刊》发表了林子的十四行组诗,翻涌沸腾的中国新诗诗坛才重新将中文十四行诗带到读者面前。稍后,花城出版社等推出了唐湜的《海陵王》和《幻美之旅》、林子的《给他》、屠岸的《屠岸十四行诗》等十四行诗集。进入九十年代之后,中文十四行诗在各种媒体上十分少见。
新世纪以来,随着网络的兴起和“东方诗风论坛”、“中国格律体新诗网”、“中国现代诗歌网”的诞生和《新国风》、《世界汉诗》的创办,中文十四行诗再度兴起,涌现出了一批热爱格律体诗歌艺术、朝气蓬勃的十四行诗创作实践者。其中,诗人周拥军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周拥军的新作《十四行�6�1太行山》,虽然借鉴莎士比亚十四行体形式,由三节四行诗和一副对句组成,但又突破了莎士比亚体abab,cdcd,efef,gg形式,同段每行末字押同一个韵,除第二段押“U”韵外,其余三段均押“O”韵,并且每一行十一个字,分别由五个音步组成,最后以双音节收尾,虽然音步的排列顺序不完全相同,但是其总数却完全一致,在变化中保持整齐,参差错落兼以抑扬顿挫,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很强,具有音乐般的美感。诗人犹如“带着镣铐跳舞”,但跳得如此轻松自如,节奏和谐,真令人击节赞叹!
尤其值得推崇的,是诗歌凝重、深厚、大气的内容。诗的开篇就写道:“一首从石头里生长的山歌/以血的形态遍布黄土高坡”,“从石头里生长”,“山歌”坚韧、顽强、向上的精神毕现矣她不仅如此,还“以血的形态遍布黄土高坡”,这样的“山歌”已经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山歌了,她流淌的是中华民族的精魄!而阳光“成群结队”、“柔情婆娑”,风呢也有那么点“寂寞”,拟人化的使用更让诗行鲜活起来,呈现出一种点石成金、化平淡为神奇的艺术效果。
诗人接着写道:“起伏跌宕高傲的太行峡谷/恰如时间一样干枯和严肃”,对太行山情状的描绘可谓新颖生动而“一只老黄牛和贪玩的牛犊/轻而易举的就抛弃了孤独”,亲切温馨的画面又洋溢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让人不仅感受到母爱的神圣和伟大,还与“干枯和严肃”的太行峡谷形成鲜明的对照,产生一种较强的反差冲击力,令人难以忘怀。
更具有震憾力的是:“刀砍过后纵横交错的沟壑/那是一双巨大的手掌纹络/那摊开的满是伤痕的魂魄/却依然在高山绽开着花朵”,这里的太行山也已经不是物象的太行山了,她成为了一个勤劳而伟大的民族苦难史和乐观精神的象征!不是吗他们虽然被“刀砍过”,留下了“满是伤痕的魂魄”,但他们始终不甘沉落,“却依然在高山绽开着花朵”!
这样美好的精神不正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么!让我们“轻轻挣脱心灵的外壳”、“让灵魂在这高山飘落”吧,相信在大自然的激励下, 人的心灵是可以重塑的!
总的来说,本诗形象新颖生动、结构巧妙、音乐性强、起承转合自如,并在最后一副对句中概括内容,点明题旨,表达出作者的理想和情怀,因而不失为一首优秀的中文十四行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