臼,普通话读音为jiù,最早见于楚系简帛时代。在六书中属于象形字。“臼”字基本含义为中部下凹的舂米器具,如臼杵引申含义为形容臼状物。
在现代汉语中,“臼”也用作形容词,表示形如臼的,如臼齿。
臼字初见于甲骨文。后逐渐演变为楷书体及简化版的“臼”字。
臼字的读音是什么
一、臼的拼音:jiù
二、释义:
1、舂米的器具,用石头或木头制成,中间凹下。
2、形状像臼的:~齿。
三、部首:臼
四、笔画:撇、竖、横、横折、横、横
扩展资料:
相关组词:
1、鬼臼
[guǐ jiù]
草名。
2、捣臼
[dǎo jiù]
方言。舂米的器具。如俗谚:十八个捣臼还生在岩上。
3、碓臼
[duì jiù]
舂米用具。
4、井臼
[jǐng jiù]
汲水舂米,泛指操持家务。
5、木臼
[mù jiù]
木制的臼。
6、臼杵
[jiù chǔ]
臼与杵。舂粮食或他物的容器和捣棒。
臼字的读音是什么
臼[jiù]
汉语汉字
臼(拼音:jiù),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始见于战国文字。本义是指舂米用的捣缸,引申为形状像臼的。
主要指两种带有曲面配合使用的捣碎工具,带凹陷或有窝的那个物体称之为臼,主动运动用于捣的那个物体称之为舂(chōng)。
臼也是汉字部首之一。在汉字中凡由“臼”字所组成的字大都与臼类或坑类有关,如“舀”““臽(陷的古字)”“舂”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