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单纯是今天的山东

以崤山(“崤”读“xiao”二声)为界,崤山以东,就是山东。崤山在哪?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南面,崤山长约一百六十多公里,南有洛水。

在春秋时期,崤山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处在晋国与秦国的南端,往东就是东周王室所在地,以及郑国。谁控制崤山,谁就能掌握称霸的战略主动权。公元前627年,秦穆公派兵偷袭郑国未果,撤军。晋襄公当然不会放过半路设伏的机会,在崤山设伏,几乎全歼秦军。秦国三大名将孟明视、白乙丙、西乞术成了晋国的俘虏,秦军向东扩张的战略严重受挫。

称崤山以东为山东,实际上是站在秦人的视角向东看。崤山以东地区,当然可以称为山东。到了战国时期,崤山又是秦国与韩国的边界线,秦国经常把位于崤山以东的韩、楚、赵、魏、齐、燕六国称为“山东六国”。在相关史籍如《商君书》、《韩非子》、《汉书》中,提到的“山东”,指的就是崤山以东。

秦国宰相范睢是魏国人,说自己曾生活在山东,他所指的并非现在的山东省。因为魏国在崤山以东,现在的河南中部。还有亚父范增说刘邦居山东时,贪财好色云云,这个“山东”,和范睢的“山东”同一个含义。

这有些类似欧洲人把世界划分近东、中东、远东,都是站在自己的视角看世界。如果站在咱们的角度,当然也可以欧洲划分为近欧、中欧、远欧,只是没必要这么做而已。

大约从东汉时期开始,“山东”不再指崤山以东,而是指太行山以东了。唐太宗李世民出身关陇豪族(也有说法认为李唐皇族出身山东的赵郡李氏),却向来被山东士族所轻视。李世民让大臣高士廉(长孙皇后之舅)编著《氏族志》,给各士族排名次。

李世民希望高士廉能明白他的意思,把皇族排在前面。没想到高舅舅不解风情,把山东士族出身的黄门侍郎崔民干放在第一等,引发李世民的不满。在李世民的高压下,高士廉只好把皇族列在第一,崔民干为上之下。李世民通过一部《氏族志》,降低了山东士族的地位,达到了巩固李氏皇族统治的目的。

这里的“山东”,指的就是太行山脉以东地区,包括现在的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北部。你看,两大老牌的山东士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他们的地盘都位于现在的河北省,赵郡李氏也在河北。

可以看到,唐朝的“山东”,范围比之春秋战国、西汉的“山东”,所涉及范围大大缩小。唐朝的“山东”,已有部分人与现在的山东省联系在一起了。

到了宋朝,“山东”的范围继续缩小,很多时候就指现在的山东省了。比如有的宋人注诗,就称“现在所谓的山东,指今之齐地”。齐地位于山东北部。当然,也不绝对,还有很多人出于习惯,继续将太行山以东称为“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