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动力理论是指西方国家职业指导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博丁、纳切曼和西格尔。他们以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个性心理分析理论为基础,吸取了特性-因素理论和以当事人为中心理论的一些概念和技术,对职业团体作大量研究,于60年代后期提出一套职业需要与指导的理论。

主要观点为:婴儿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过程与成人的智力活动和身体活动有关成人原始的满足与儿童一样生命的前6年决定个人的需要模式家庭压力在人的需要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职业选择取决于生命的前 6 年中的需要如果缺少职业信息,职业期望可能遭到挫败在工作中会显示出一种婴儿期冲动的升华。

心理动力理论谁提出的

美国心理学家鲍亭、纳奇曼、施加等人以弗洛伊德的个性心理分析理论为基础,吸取了特性—因素论和心理咨询理论的一些概念和技术,对职业团体进行了大量研究,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提出了一种强调个人内在动力和需要等动机因素在个人职业选择中的重要性的职业选择与职业指导理论,被称为“心理动力论”。职业指导的重点应是“自我功能”的增强。若心理问题获得解决,则包括职业选择在内的日常生活问题将可顺利解决而不需要再加以指导。

其代表理论有:罗伊的需要论、鲍亭的心理动力论、雪恩的职业理沦和职业锚理论、克莱斯职业适应动力过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