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族。

在东汉中后期士族地主阶级已经形成,但其还不能完全占统治地位。随着东汉的灭亡,士族地主阶级仍在继续向前发展,以实现自己一家独大,完全成为统治阶级的历史使命。

一、 曹魏政权的社会状况。

曹魏政权的起点可以说是三国里最低的一个,虽身处中原地带,本是东汉王朝经济最发达的地带,但也恰恰因为身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自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开始历经战火洗礼。

自关东联军讨董卓时,东汉王朝原有的统治秩序就已经崩溃,但具体到地方上,一方面频繁的战乱产生了大量的无主荒地,和大量流民。而另一方面北方地区的豪强地主并没有完全被摧毁,他们一方面构筑坞堡,组建地主团练以自保

另一方面也在物色能够代表士族地主阶级的人物,建立一个只有士族地主阶级作为统治者的新的统治秩序。

而随着曹魏政权的建立,在其初期就形成了奇特的二元经济体制,一个是建立在无主荒地和流民基础上的屯田制,另一个就是在消灭袁氏集团后取得整个北方控制权下依然顽强生存的的豪强士族地主。

可以说,与蜀汉和东吴相比,频繁的战乱,对北方的士族地主豪强产生了相当大的打击,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势力的发展,这使得曹魏政权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北方士族的掣肘。同时曹魏政权依赖于屯田制作为其物质基础,取得了大量的粮食储备,积攒了足够的战争潜力,从而为统一天下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二、 安定的东吴。

东吴的情况本来要比中原地区好得多,经历战争的破坏较少。但也恰恰因为这个原因,江东地区原有的世家大族并未遭受重大打击,其作为豪强地主的属性使得必然将自身家族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孙吴政权作为外来政权,只得选择极力拉拢江东士族进入其政权内部。

但与曹魏政权能够直接利用屯田获取大量的财政收入和兵源相比,孙吴政权并不能直接控制其统治下去的民众。它并不能绕过江东士族对其民众直接征税,其财政收入相对要少得多,这成了制约其军事实力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也正因为孙吴政权的这种相对的虚弱性,就更需要依赖江东大族的支持,才能维持其在江东的统治。到了孙权的中后期,江东大族陆家(以陆逊为代表)长期把持孙吴军权,顾家(以顾雍为代表)长期担任孙吴的丞相。

可以这么说,江东的孙吴政权其实质上是提前进入了士族地主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时代。

三、 另类的蜀汉。

蜀汉刚刚建立时的情形整体上与东吴类似,但在一些事情上的处理失当,使得很失民心,更失士族心。

起因就是刘备攻下成都时为酬谢广大将士,放纵兵士对成都大肆抢掠。然后志得意满的刘备在庆功宴上还准备将成都附近的有主土地和房屋分赏将士,虽然在赵云的力谏下才作罢。但这一波骚操所大失蜀地民心,更失去蜀地世家大族的支持。

而随后为解决财政问题发行的虚值大钱,连年征战的军费开支,盘剥得固然少不了平头百姓,但作为蜀地真正有钱人的的世家大族、地主豪强才是出血最多,肉疼最狠的一群人。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从刘备刚刚咽气的时候开始,蜀地的叛乱就没停过,这些叛乱或是当地士族直接发动,或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当地士族煽风点火和暗中支持。

而在这么一群蜀汉带路党的作用下,蜀汉政权作为三国中第一个灭亡的政权,也就不足为奇了。

总结:士族地主阶级本来寄希望于袁氏集团的胜利直接建立一个士族地主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时代。然而,历史在这里开了个玩笑,袁家的少爷羔子不中用。于是,士族们开始转变思路,实施和平演变,分别从三个国家的内部进行颜色革命。

其中孙吴政权最彻底,其实质上已经是由江东的世家大族把持了其政权。而蜀汉政权则相反,统治阶层从未给过蜀地本土士族以好脸色,所以蜀地的士族叛乱便与蜀汉政权相始终。

蜀汉政权也在不断对内防范、镇压士族的过程中消耗了本就有限的国力,所以最先灭亡。而曹魏政权则堪称颜色革命的典范,由于前期屯田制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自身其最为广袤的土地、人力资源,一但曹魏政权经过颜色革命后得到了士族地主阶级的认同与支持,便如虎添翼,最终由其完成了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