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颔联“啮”字,意思是用齿啃,咬,引申为侵蚀,时间一长会把“岸根”掏空,显示少年张謇驱遣文字的能力。
全诗如下:
野 渡
野静河流阔,芦梢一向风。
船趋绳力健,水啮岸根空。
村栅牛羊熟,滩菰雁鹜丰。
但无沧海警,安乐是吾通。
《野渡》是张謇少年时的作品。张謇少时即有诗才,十二岁,一天有一武士骑马从门前经过,宋蓬山老师举“人骑白马门前过”命对,謇应“我踏金鳌海上来”。立意高远,对仗工整,意象鲜明,令老师惊喜不已。十三岁学做五言、七言诗,先生每次回家(西亭),必将张謇带回家,令其至西亭诗社,分题作诗,使少年张謇对诗歌产生浓厚兴趣,亦为他成为诗人奠定了基础。
十四岁那年,宋蓬山先生病卒,从宋紫卿(琳)先生读书,并“宿膳其家”。张謇少年时的诗作留存下来的有四十多首,其中有不少以西亭为题材的诗,《野渡》是其中之一。
野渡这首诗颔联啮字的妙处
《野渡》是清代诗人张謇所作,这首诗颔联是“船趋绳子力健,水啮岸根空”,其中的“啮”字是动词,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水不断侵蚀河岸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