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开始叫像声、象声。

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单口相声”,当时人们称之为“滑稽戏”。后来,经过不断融合发展,相声才最终演变成了今天的样子——讲究说学逗唱的滑稽性舞台表演形式。

相声是由唐朝的“双人相声”即“参军戏”发展而来。据《乐府杂录》记载:“开元中,有李仙鹤善此戏,明皇特授韶州同正参军,以食其禄。是以陆鸿渐撰词‘韶州参军’,盖由此也。”这种参军戏是种对口相声。表演者穿军绿色衣服,与现在对口相声相似,一个为逗哏,名为“参军”,扮演灵活机敏的角色另一个为捧哏,名为“苍鹘”,饰演愚笨迟钝的角色。俩人以生活为基点,语言诙谐幽默,行为滑稽搞笑, 有时也兼具讽刺戏谑。必要时,伴有歌舞吟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