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甲骨文,初见于金文中。
字源演变
“鲍”,初见于金文中,后来又在《说文》中发现,“鲍”字简体版的楷书从秦朝小篆演变而来。“鲍”的字源演变图如下:
鲍的字源演变图
鲍,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普通话读音为bào,最早见于金文中,在六书中属形声字。
鲍的基本含义为咸鱼,如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鲍的引申含义为鳆鱼的俗称。
在古代,“鲍”表示鞣制皮革的工人,如鲍人(主管治皮革之官。又用以称治皮革的工匠)。
详细释义
拼音
bào
名词
盐腌的鱼
salted fish
鲍舍
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孔子家语·六本》
鲍鱼,鳆鱼的别名。即石决明
abalone
腹足纲前鳃亚纲鲍科鲍属海产贝类
ear shell
古代鞣制皮革的工人
tanner
鲍人
姓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未收录“鲍”字头,请参考“鮑”字。其含义如下:
《唐韵》薄巧切《集韵》《韵会》《正韵》部巧切,音抱。《说文》饐鱼也。《玉篇》渍鱼也。今谓裛鱼。
《释名》鲍鱼,鲍,腐也,埋藏奄使腐臭也。《急就篇注》鲍亦海鱼,加之以盐,而不乾者也。《周礼·天官·籩人》膴,鲍鱼,鱐。《注》鲍者,於楅室中糗乾之,出於江淮也。《史记·货殖传》鲍千钧。
《注》鲍,膊鱼也。谓破开中,头尾不相离为鲍,谓之膊关者也。《周语》鲍鱼不登俎豆。《家语》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又姓。《左传·庄十四年注》鲍叔牙,小白之傅。《齐语》鲍叔牙,齐大夫姒姓之後。
又与鞄同。《周礼·冬官考工记》攻皮之工,函,鲍。《注》鲍,或书为鞄。苍颉篇有鞄。
又《集韵》披交切,音抛。鱼名。
又《集韵》班交切,音包。人名。楚有申鲍胥。通作包。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未收录“鲍”字头,请参考“鮑”字。其含义如下:
饐鱼也。从鱼包声。薄巧切
说文解字注
(鲍)饐鱼也。饐、饭伤溼也。故盐鱼溼者为饐鱼。周礼籩人有鲍。注云。鲍者、於室中乾之。出於江淮。
师古注汉书曰。鲍、今之䱒鱼也。郑以为於煏室乾之。非也。秦始皇载鲍乱臭、则是䱒鱼耳。而煏室乾者、本不臭也。
䱒於业反。按玉篇作裛鱼。皆当作浥耳。浥、溼也。释名曰。鲍、腐也。埋藏淹使腐臭也。从鱼。包声。薄巧切。古音在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