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在古代的称谓有很多,先秦时叫“上日”、“元日”等两汉时期时又被叫为“三朝”、“岁旦”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岁日”等。
1、先秦时期:
上日的含义:1、朔日,即农历初一2、佳日,佳节。
元日的含义:旧指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说是新年的第一天。
2、两汉时期:
岁旦的含义:指一年的第一天。《东观汉记·吴良传》:“岁旦,与掾吏入贺。”
三朝的含义:指的是正月初一。
3、魏晋南北朝时期:
元辰的含义:元辰指的是元旦或者良辰,在古代“元旦”和春节是一个意思。
岁朝的含义:指的是阴历正月初一。
4、唐宋元明时期:
元旦的含义:指的是新年的第一天。
岁日的含义:指新年第一天。唐顾况有《岁日作》诗。
春节在古代有什么称谓和含义
春节在古时候称为:年岁、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农历新年,传统上的“年节”,由上古时代岁首祭祀活动演变而来,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春节节期一般是指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元宵节)。其活动均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祭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也是祈福、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