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中的“月俸两石”,在古代一石等于十斗,约为1两8钱银子,即1800文钱。约为现在的400元左右。
二、解释
清代《四库全书》中记载:“上白米(石)九钱五分,中白米(石)九钱二分六厘八钱,下白米(石)八钱三分,白面(斤)九文,银每两换钱一千文。”
(上等白米一石需要白银九钱五分,中等白米一石需要白银九钱二分六厘八钱,下等白米一石需要白银八钱三分,白面一斤九文钱,一两白银可以兑换一千文钱。)
由此平均下来1石约为1两8钱银子。
古代的俸禄一石是多少
“石”是古代的重量单位,“一千石”在各个朝代所表示的重量有所不同:
1、秦朝,一石等于109千克,一千石是109000千克。
2、汉朝,一石等于60千克,一千石是60000千克。
3、唐朝,一石等于53千克,一千石是53000千克。
4、宋朝,一石等于97千克,一千石是97000千克。
5、明朝,一石等于50千克,一千石是50000千克。
6、清朝,一石等于28千克,一千石是28000千克。
俸禄是古代皇朝政府按规定给予各级官吏的报酬。主要形式有土地、实物、粮食、钱币等。中国古代俸禄制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商周时期因官职同爵位相一致,并且世代相袭,俸禄实际上是封地内的经济收入(不包括上缴给政府的部分) 。即俸禄表现为土地形式,封地的大小是各级官吏的俸禄标准。春秋末期至唐初主要以实物作为官吏的俸禄。
春秋时,由于赋税制度的变化,逐渐实行谷禄制。如孔子为鲁司寇,有“奉(俸)粟六万”,后来到卫国作官,亦有俸粟六万。至战国,各侯国普遍施行谷禄制。魏文侯以魏成子为相国,“食禄千钟”。燕王哙让位给相国子之,命令将有三百石以上官俸的官吏的官印交给子之,由他委派官吏。秦国的官俸有五十石、一百石以至五百石、六百石以上等级别。楚国用“担”来计算官禄,至有“禄万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