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周作人的说法,祥林嫂的原型,是他们兄弟一个本家远房的伯母一是形象类似--"一手提着竹篮","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二是,这位伯母也有失去儿子的悲哀。只不过她的儿子并不是被狼衔了去。
周树人、周作人的周氏宗族分为"致"、"中"、"和"三房,树人、作人兄弟属"致房",那伯母是"中房"的,她的儿子和树人、作人同辈,也在三味书屋念过书。这儿子人很聪明,却一直在"和房"代管事务,常住那里,不大回家,他的母亲着急,觉得这个儿子是丢掉了,常在本家中絮叨失去儿子的悲哀,和祥林嫂絮叨儿子被狼吃了一样。周作人认为:"祥林嫂的悲剧是女人的再嫁问题,但其精神失常的原因乃在于阿毛的被狼所吃,也即是失去儿子的悲哀。在这一点上她们两人可以说是有些相同的。"
周作人还提到,这位伯母由于觉得儿子丢了,精神有点失常,有一年的冬天,悲观起来,竟投了河。但却没有死,只是冷的厉害,就又爬起来回家去了。这件事她给鲁迅的母亲说过。所以,《祝福》里虽然没有明写祥林嫂是怎么死的,但要说祥林嫂是问完那三个问题后,投河而死,也是有可能的。
祥林嫂的原型有什么特点
鲁迅的《祝福》,把旧中国一个劳动妇女祥林嫂塑造得传神,以至于深入到全中国的大部分人心中。那么,祥林嫂真的有这么个人吗或者说,真的有这么个原型吗
近看一文说——祥林嫂的原型是上世纪30年代鲁迅与许广平住在上海时请来照看孩子海婴的保姆王阿花。阿花做事手脚麻利,又快又好,很会带孩子。鲁迅后来得知,她是受丈夫虐待从乡下逃到上海谋生的。有段时间,阿花十分紧张,只要听到有人敲门,就丧魂落魄似的,甚至有几次跑到楼上躲着,与祥林嫂在河边淘米碰到丈夫家来人时的惊骇神态非常相似。经过打听,原来是阿花丈夫带了一伙人住在鲁迅家后面的人家里,准备伺机劫走她,但她死也不愿跟丈夫回去。鲁迅全力相救,就请了阿花乡间绅士调解,并为阿花付了150元赎身,阿花才得以自由。两个月后,她另有所爱,才离开鲁迅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