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是指公历纪元,以公元纪年为界限,公历纪元前为公元前,公历纪元后为公元后。公元前与后划分的标准是依据耶稣诞生的日期,耶稣诞生前称为公元前,耶稣诞生后称公元后。“公元”产生于基督教盛行的六世纪,当时,为了扩大教会的统治势力,僧侣们把任何事情都附会在基督教上。
在中国,公元是从中国汉朝,也就是汉平帝刘衔(音:看)的年代开始的。元始元年,也就是西汉最后一位皇帝汉平帝在位的时候。
公元前和公元后是以什么为界
公元前和公元后是以公元纪年为界限,公元就是公历纪元,公历纪元前为公元前,公历纪元后为公元后。
公元前后是以传说中耶稣诞生的那一年作为元年,此前一年则称为公元前一年,公元无零年。
公元,又称公历纪年,是源自于西方社会的一种纪年方法,也称为基督纪年。最初是由意大利医生兼哲学家Aloysius Lilius对儒略历加以改革而制成的一种历法。
每十年被称作一个“年代”,如2x年为二十年代,9x年为九十年代等等,但每百年的前二十年一般不称“年代”,而称某世纪初。
每百年被称作一个“世纪”,但一世纪和公元前一世纪为99年,即公元元年~99年为一世纪,100年~199年为二世纪,公元前99年~前1年为公元前一世纪等等。
公元元年是中国汉平帝元始元年,属西汉。
我国的纪年法向来都是以君主的年号为纪年标准的。比如乾隆十七年、贞观元年等等。这种纪年方法在我国由来已久,也有很深的文化底蕴,一直不曾取代和同化。
到了民国时期,为了国际化,才开始引入这种基督纪年法。不过这种纪年法在我国国内被称作“公历”,与当时民国纪年法同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