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模棱两端
【拼音】: mó léng liǎng duān
【解释】: 指不表示明确的态度,或没有明确的主张。同“模棱两可”。
【出处】: 《旧唐书·苏味道传》:“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
【举例造句】: 祁宫保模棱两端,怕事之极。《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粤东纪事》
【拼音代码】: mlld
【近义词】: 模棱两可
【反义词】: 旗帜鲜明
有可能也不可能的意思的成语
似是而非(拼音:sì shì ér fēi)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战国·庄周《庄子·山木》。[2]
似是而非指好像是对的,实际上不对好像是,又好像不是[2]多用于形容相似而不同但又容易被混淆的事物。[4]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1]
中文名
似是而非
拼音
sì shì ér fēi
近义词
以假乱真、张冠李戴
反义词
天经地义、不刊之论
出处
《庄子·山木》
成语出处
战国·庄周《庄子·山木》:“周将处夫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2]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似是而非”。